临床研究中危险因素分析的统计思路与统计图表

2018-12-28 来源:统技思维

文章来源: “统技思维”公众号 (微信号:StatsX)

在实际的临床研究中,研究者经常碰到一类问题:如影响卒中复发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影响静脉溶栓患者的预后因素有哪些?此即危险因素分析的范畴。危险因素分析目前鲜有文献专门论述,但此话题确实是临床研究中容易忽略的一块重要内容。

本文将结合研究实例阐述临床研究中危险因素分析所涉及的统计思路和统计图表。

1 危险因素的概念与分类

危险因素(risk factor)这一概念此前学术界一直认为来自著名的福明翰心脏研究 (Framingham Heart Study) 1961年的一篇研究报道,而据Jones等人的考证表明: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危险因素”就见诸于保险、金融、农业以及制造业。20世纪50年代,“危险因素”开始再现于精神病学、外科学、心脏病学以及流行病学领域。1961年福明翰心脏研究论文发表后,“危险因素”这一术语并未立即流行起来,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危险因素才广为人知。

关于危险因素,不同学者有不同的定义, 但其要义均相同:增加某疾病、伤害或者不良结局发生概率的因素。危险因素的概念顺应了病因学认知的不断发展。按危险因素的观念来看,若某因素F是某疾病D的病因,则有F并不意味着必有疾病D,只是发生疾病D的可能性更高。不过,危险因素并不等同于病因(cause),也无法揭示疾病的机理,一些危险因素和疾病只是统计学上的关联。

危险因素涉及的内容广泛,通常可将分为基因、环境(水、空气以及同事关系等)、人口统计学(性别、年龄等)、生理(血压、血脂、血糖等)以及行为(吸烟、饮酒等)五个方面。

一些危险因素可以改变,如环境状况、生理指标以及行为,称之为可变危险因素(modifiable risk factors); 而另一些影响因素,如基因、性别等,不可改变,此即不可变危险因素(non-modifiable risk factors)。

评论
请先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使用课程券需先认证
为保证平台的学术氛围,请先完成认证,认证可免费享受基础会员权益
基础课程券2张
专属科研工作台
200积分
确认
取消
下载附件需认证
为保证平台的学术氛围,请先完成认证,认证可免费享受基础会员权益
基础课程券2张
专属科研工作台
200积分
确认
取消
公众号
统计咨询
扫一扫添加小咖个人微信,立即咨询统计分析服务!
会员服务
SCI-AI工具
积分商城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