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样繁出”的学术造假

2020-11-18 来源:医咖会

研究欺诈是在研究开展过程中或报告研究结果时捏造、伪造数据或存在欺瞒行为。有的发布具有误导性的研究,有的发表压根没有进行过的研究,有的重复发表,以欺骗所在单位、资助者、杂志社以及读者。

在一项分析学术造假的文章中,我们能看到五花八门的造假案例,一起来感受下。

原文链接:

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13538322.2020.1820126

学术造假行为

完全虚构或伪造数据 

科研造假并不是一个新事物,具有很长的历史,可以说从科学诞生之初就存在了,有多种类型的科研造假,最极端的就是完全虚构。

“Piltdown Man(皮尔丹人)”是历史上著名的骗局:1912年,Charles Dawson宣布在英格兰Piltdown地区的砾石层中,发现了一些人类头骨化石碎片、半个下颌骨、石器和灭绝的动物化石,这一宣布立刻引起了轰动。1953年,科学家们才揭示这只是一个科学骗局,只是Dawson拼凑起来的产物

另一个臭名昭著的案例是荷兰心理学家Diederik Stapel的造假行为,他承认伪造了大量数据及试验,进而发表了多篇文章。例如,他发表的研究指出,吃肉会让人变得自私、不愿社交。最终他被大学开除。

举一个最近的例子,举报人表示,研究者Paolo Macchiarini在其发表的六篇论文中伪造数据,谎报病人病情,并绕过了伦理审批。结果,多名患者病情严重,甚至死亡。神奇的是,被举报者的所在机构,在最终承认上述指控后,又将矛头转向了举报人,指出举报人之一也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另外两名举报人也有问题,因为他们是Macchiarini某一篇论文的合著者。

调查这些学术不端行为要花费的时间很长,还有些期刊和单位不愿承认研究者是学术造假。因此,论文撤稿的数量要少于被标记为有问题的论文的数量。甚至某些情况下,数据造假的研究人员还能够继续获得资助。

获取了资助却未真正开展研究 

另一种形式的学术不端行为是拿了研究经费却不真正做研究。

Yoshihiro Sato发表了很多骨折相关研究,有200多篇文章,其中包含33篇临床试验。众多成果都显示,他在短时间内进行了不太可能完成的非常大型的试验,研究的大样本、低失访及高疗效让人震惊。不幸的是,众多Meta分析将他进行的这些研究纳入了分析,得出了错误的结论。此外,因为不清楚这些研究的真实性,研究人员不得不进行新的试验,招募数千名真实的患者。

详见:30多篇临床试验,被撤稿20多篇!学术造假如何被一步步揭开

篡改数据 

更常见的情况是,研究者为了能够达到预期结果,会对数据进行调整而并非完全捏造数据。1998年,内科医生Andrew Wakefield在《柳叶刀》发表了一项研究,表明自闭症和麻疹-腮腺炎-风疹疫苗之间存在相关性。这导致父母拒绝为他们的孩子接种疫苗,随后欧洲和美国爆发了大面积的麻疹和腮腺炎。然而,直到2010年的一项调查才发现,Wakefield等改了研究对象的数据才得出了上述研究结论

康奈尔大学的Brian Wansink在担任高校教授期间,被发现数年都在错误报告研究数据。他使用的统计学方法有问题,也未记录和保存研究结果。有40篇论文被认为存在问题,18篇被撤稿,7篇被标记为有问题,15篇被修订。

剽窃

剽窃是学术不端的另一种形式,当一篇论文中包含其他论文的大量章节而且没有引用或致谢原始来源时,就属于剽窃。

Elias Alsabati通过剽窃他人成果而建立了自己的学术地位。在休斯顿工作期间,他发表了60篇癌症研究论文,其中大部分是在1979年发表的。他不仅剽窃摘要,甚至会剽窃整篇手稿。

例如,他在三个期刊上发表的三篇完全相同的综述,其实是完全复制了另一名研究人员的一份资助申请。有一篇文章几乎一字不差地复制了两年前在日本发表的一篇论文,还有一篇发表在日本杂志上的论文,内容是摘自一名堪萨斯大学毕业生的论文。他甚至还在论文中加入虚构的合著者,以增加研究的可信度。

重复发表

另一个常见的问题是将同一篇文章同时投稿到多个杂志。Bruno Frey是一名经济学家,他与人合写了几篇论文。然而发表在不同期刊上的四篇文章的内容却惊人地相似。后来,Frey承认了重复发表,他和两位合著者表示是“想要覆盖尽可能广泛的读者”。

Publish or perish(不发表就灭亡)发表论文的压力

早在1992年,Michael Hersen和David Miller编辑的《Research Fraud In Behavioural and Biomedical Sciences》(行为科学和生物医学领域的学术不端行为)一书中就指出: 我们认为,学术界的商业化及其伴随而来的问题是核心,但学术界并没有对这一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

Hersen和Miller提出的第一个要素就是“Publish or perish”,因为多年以来论文发表一直是衡量学术价值的基本指标。

Hersen和Miller在书中指出,在一些公认的标准中,论文的数量似乎凌驾于论文的质量之上。一份报告声称,发表论文的压力不仅导致了“重复发表、琐碎的工作和作者身份混乱”,而且还诱使“研究人员为了获得可发表的结果而进行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

发表阳性结果的压力

Hersen和Miller指出:发表阳性结果的压力可能是学术不端行为和论文有错误数据持续存在的重要原因。期刊对阳性结局的偏好有可能导致对患者造成潜在伤害,因为研究人员可能不发布阴性结果或只报告部分试验的结果。

参考文章:

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13538322.2020.1820126

扫码关注“医咖会”公众号,及时获取最新重磅研究

评论
请先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下载附件需认证
为保证平台的学术氛围,请先完成认证,认证可免费享受基础会员权益
基础课程券2张
专属科研工作台
200积分
确认
取消
公众号
统计咨询
扫一扫添加小咖个人微信,立即咨询统计分析服务!
会员服务
SCI-AI工具
积分商城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