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哪个省市的成人肥胖率最高?来看地图!

2019-11-08 来源:

根据WHO的数据,1980-2008年间,全球肥胖率几乎翻了一番。中国人群的肥胖率也显著上升,但是大多数关注点还是主要集中在儿童肥胖上[1]。

2004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CCDRFS)的数据表明,成年人全身型肥胖率(general obesity; BMI≥30kg/m2)为3.3%;根据当时的标准(男性腰围[WC]≥90cm,女性≥80cm),25.9%的参与者为腹型肥胖(abdominal obesity)。

《内科学年鉴》近日刊登了一篇文章,估算了我国各省市成年男性和女性全身型肥胖和腹型肥胖的情况,来看一下具体数据。

CCDRFS是一项政府牵头、全国性的、连续的横断面调查,自2004年起,每三年进行一次。本研究使用的是2013年8月-2014年4月收集的数据。CCDRFS采用复杂、多阶段、概率抽样设计,提供了中国≥18岁成人的代表性样本[2]。最终有174840名参与者被纳入分析。

全国整体情况

目前中国标准定义全身型肥胖为BMI≥28 kg/m2,腹型肥胖定义为男性腰围至少90cm,女性腰围至少85cm。

根据中国标准,中国成人全身型肥胖的总体患病率为14.0%(95%CI,13.4%-14.7%);男性为14.0%(13.3%-14.7%);女性为14.1%(13.3%-14.8%)。腹型肥胖的患病率为31.5%(30.5%-32.6%);男性为30.7%(29.5%-31.9%);女性为32.4%(31.2%-33.7%)。

WHO标准将全身型肥胖定义为BMI≥30 kg/m2;美国心脏,肺与血液学研究所(NHLBI)将腹型肥胖定义为男性腰围至少102cm,女性至少88cm。

根据WHO的数据,1980-2008年间,全球肥胖率几乎翻了一番。中国人群的肥胖率也显著上升,但是大多数关注点还是主要集中在儿童肥胖上[1]。

2004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CCDRFS)的数据表明,成年人全身型肥胖率(general obesity; BMI≥30kg/m2)为3.3%;根据当时的标准(男性腰围[WC]≥90cm,女性≥80cm),25.9%的参与者为腹型肥胖(abdominal obesity)。

《内科学年鉴》近日刊登了一篇文章,估算了我国各省市成年男性和女性全身型肥胖和腹型肥胖的情况,来看一下具体数据。

CCDRFS是一项政府牵头、全国性的、连续的横断面调查,自2004年起,每三年进行一次。本研究使用的是2013年8月-2014年4月收集的数据。CCDRFS采用复杂、多阶段、概率抽样设计,提供了中国≥18岁成人的代表性样本[2]。最终有174840名参与者被纳入分析。

全国整体情况

目前中国标准定义全身型肥胖为BMI≥28 kg/m2,腹型肥胖定义为男性腰围至少90cm,女性腰围至少85cm。

根据中国标准,中国成人全身型肥胖的总体患病率为14.0%(95%CI,13.4%-14.7%);男性为14.0%(13.3%-14.7%);女性为14.1%(13.3%-14.8%)。腹型肥胖的患病率为31.5%(30.5%-32.6%);男性为30.7%(29.5%-31.9%);女性为32.4%(31.2%-33.7%)。

WHO标准将全身型肥胖定义为BMI≥30 kg/m2;美国心脏,肺与血液学研究所(NHLBI)将腹型肥胖定义为男性腰围至少102cm,女性至少88cm。

当使用上述标准时,全身型肥胖的患病率变为6.3%(6.0%-6.7%)(男性:6.1% [5.6%-6.5%],女性:6.5% [6.1%-7.0%]);腹型肥胖的患病率变为14.4%(13.8%-15.1%)(男性:5.6% [5.1%-6.1%],女性:23.4% [22.4%-24.8%])。

地区差异

各地区来看,男性全身型肥胖的患病率从海南的4.4%到北京的26.6%不等;女性从广西的6.4%到北京的24.9%不等。男性腹型肥胖的患病率从海南的16.5%到天津的54.4%;女性从广西的17.7%到天津的49.4%不等(图1)。

图1 中国各地区全身型肥胖和腹型肥胖加权患病率的情况

各地区的肥胖率有明显差异,例如,北京、天津和河北(京津冀城市群)是全身型肥胖和腹型肥胖的高发聚集地(图2)。

图2 2013-2014年中国各省市全身型肥胖(男性:A;女性:B)和腹型肥胖(男性:C;女性:D)的患病率

讨论

过去10年来,中国的肥胖率大幅上升。自2004年以来,全身型肥胖的患病率上升了约90%,腹型肥胖的患病率上升了50%以上

当使用国际肥胖标准(国际肥胖标准高于中国标准),和其它国家比较时发现,中国的全身型肥胖和腹型肥胖的患病率低于美国成年人,2009-2010年美国成人全身型肥胖和腹型肥胖的患病率分别为35.4%和61.5%[3],但是有证据表明,亚洲人群在较低的阈值时,不良影响就会出现[4]。

对成人肥胖率的最新估计将进一步加深我们对全球肥胖流行情况的了解。本研究也呼吁,在中国进行致肥胖的环境因素研究(以前主要在西方国家进行[5]),这将极大促进针对特定地区和性别的干预措施以及相关政策制定,以减轻未来中国各地区医疗可及性不均衡的现象。

参考文献:

1.Prev Chronic Dis. 2019.

2.JAMA. 2013 Sep 4;310(9):948-59.

3.J Lipid Res. 2004 Oct;45(10):1892-8. Epub 2004 Jul 16.

4.BMC Med. 2019 May 22;17(1):99. 

5.Ann Intern Med. 2019 Oct 29. doi: 10.7326/M19-0477.

扫码关注“医咖会”公众号,及时获取最新重磅研究!

评论
请先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下载附件需认证
为保证平台的学术氛围,请先完成认证,认证可免费享受基础会员权益
基础课程券2张
专属科研工作台
200积分
确认
取消
公众号
统计咨询
扫一扫添加小咖个人微信,立即咨询统计分析服务!
会员服务
SCI-AI工具
积分商城
意见反馈